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生活乐园

桃李岁岁花开花落 博海泛舟梦梦成真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过 麦  

2017-06-09 10:59:26|  分类: 文学天地*散文部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◎李会启



  一年一度的麦收季节又到了,突然酸酸甜甜地怀念起小时候过麦的情景。小时候经历的过麦,相对于现在机械化作业,就是同样一个劳动过程被落后的生产方式拉长的慢镜头,这个慢镜头摄入的是亲人们的苦累、喜悦和满足。 

  记忆中,过麦是从父亲磨镰开始的。父亲把要磨砺的镰刀收集到一起,把平日很少用的条形磨石搬来,拿半块砖头垫成倾斜状,舀盆清水放到一边,然后拿个杌扎子坐下,把镰刀刀刃贴近磨石,撩点水到上面,“嗤噶、嗤噶”地便磨砺起来。

  父亲磨镰的时候,母亲会张罗一顿开镰饭,一般是白面三页饼,炒一个大锅菜。吃饭时,大人围着饭桌陪着父亲,小孩们每人盛上半碗菜,欢快地端碗找个磨盘什么的地方,或蹲或站或坐,哧溜哧溜地开心吃着,过节一般的享受。这时,父亲滋啦着地瓜干换的散酒,开始作麦收动员。母亲也会借着机会,提前公布麦收几天的饭食,煎咸鱼、煮咸鸡蛋、炒大菜的美味把大家的胃口吊得高高的,让嘴馋的小孩们不觉得即将面临的是一场苦累的劳作,而是像赴宴一样充满诱惑!

  收割麦子是过麦最最重要的活儿。俗话说:麦熟一晌。麦收时节,就是和时间赛跑。天不亮,大家就被父亲、母亲唤醒,跟着大人一起出坡割麦子。早上,天不冷不热,麦秸和麦穗都柔软一些,相对不很扎的慌,是一天中收割的最好时光。早饭,一般是娘送,趁着稍稍歇息的空,大伙在田间地头草草对付,碗一放就摸镰,撵着日头赶活儿。撵着撵着,太阳越升越高,越高越毒,割麦人没地躲没地藏的,只能硬挺着体会煎熬的滋味。虽然人们防着备着地,却拦不住麦叶、麦芒的伤害。收割麦子,通常要三五天时间,一个麦季下来,好多人脸被晒黑或身上晒曝一层皮,嫂子为此落下了腰疼的毛病!

  待到太阳即将落山,人们开始推车运、驴车拉地把捆好的麦个子往场院搬弄,当然,也有随割随运的。运到场院,码成一个垛一个垛地。等全部收割完、运齐了,还要抽出空来起早贪黑地梳理麦秸,把去了麦穗的部分做成麦根子,留作苫房盖屋用。麦秸梳完了,就开始打场。起初几年,都是套个毛驴,拉着碾子碾、碌碡轧,后来有了脱粒机打场,全村轮流排号,靠机器脱粒!到打场这个时候,大人就可喘口粗气稍稍歇息啦。

  刚刚打完场,孩子们便有了娱乐的场地,霎时欢快起来,小孩们一堆一堆的,在散发着清香的麦穰堆里翻跟头、竖直溜、打滚,嬉戏,玩闹,还有的在麦秸垛间“藏马猴”(捉迷藏),大人们在一边,乐呵呵地看着,笑着。

  现在回老家过麦,很少赶个准点。现代化农业带来的快节奏生活,让人轻松,给人舒适,却少了风雨之后见彩虹的收获感。回想小时候的麦收,苦中有甜,那种期盼,那种辛苦,还有那种付出后收获的喜悦、幸福,更让人感恩天地,感恩先人,感恩抚育自己的父母和兄嫂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1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