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生活乐园

桃李岁岁花开花落 博海泛舟梦梦成真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煤油灯的情怀  

2016-08-05 09:07:01|  分类: 文学天地*散文部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◎王敬礼



  总觉得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,因为我们见证了历史的巨变。从木棂子窗户的茅草屋,到现在宽敞明亮的楼房,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田间劳作,到现在的农业机械化,从步行到淄博推煤,到现在家家有小轿车,从书信传递到信息时代,短短几十年,让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、生产方式得到了彻底改变。其中,灯具的改变也是值得回顾的。

  灯具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窗口。据考证,我们这里沿用时间最长的是豆油灯。我小时候已改用煤油灯了。那时生活条件不好,即便有了煤油灯,也舍不得多用,一般晚上吃饭时用。女人晚上纺棉花、纳鞋底、做针线时才舍得用。我上学时,晚上到校上晚自习,每人要用墨水瓶做一小灯照明看书,班里四十几个人每人一灯,教室里烟雾缭绕,上完自习,每个人的鼻孔里都是黑的。上中学时,晚上上晚自习用上了汽灯,把盛满油的汽灯打上气,让煤油气化,通过石棉灯罩照亮,整个教室只用两盏,就照得雪亮。冬天各村演样板戏,露天戏台用的也是汽灯,台下坐着黑压压的观众,台上的表演清晰可见,无论多冷的天,都阻挡不了人们的看戏热情。

  根据不同用途,煤油灯还延伸出了马灯、灯笼等。马灯密封较好,防风防雨,一般是马车外出晚上照明用。那时大型交通工具就是马车,经常晚上出门拉东西,马灯就派上了用场。灯笼的用途也很大。现在过春节很多人家还挂灯笼,那只是艺术品。过去的灯笼实用价值很高。比如晚上加夜班、喂猪等离不开灯笼,特别是秋后晒地瓜干时,遇上下雨,一家人要提着灯笼到坡里拾地瓜干。那时村村种地瓜,一遇变天,满坡灯笼闪亮,像天上的星斗一样,甚是壮观。

  那时的煤油灯灯头真是小得如豆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全国掀起了一股读书热。就是在这小小的煤油灯下,我们读完了当时流行的战争小说,如《红岩》《林海雪原》《苦菜花》《烈火金刚》等。祖祖辈辈的女人们也是在这小小的煤油灯下,做完了全家人的衣服鞋袜。

  1966年,我去北京,在青州火车站第一次见到了电灯,感到非常好奇,小小的电灯泡,不用煤油,竟能照亮偌大的候车室,同时也期盼着我们学校尽快用上电灯。几年后,我的家乡就见到了成排的电线杆,村村通了电,家家用上了盼望已久的电灯,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煤油灯受到了冷落,只是在偶尔停电时再用一用,随着时间的推移,渐行渐远的煤油灯永远离开了人们的视线,成为了历史。现在不少家庭还装饰了豪华灯饰,把现代化楼房装扮得富丽堂皇。晚上出门路灯通亮,像白天一样,商业街,各个公园、广场,霓虹灯不断变化着颜色,人们在灯下跳舞,玩耍、听音乐、唱歌,热闹非凡,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太平盛世美景,可以说电灯功不可没。

  虽然过去的豆油灯、煤油灯远离了人们的视线,但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,仍然对它们记忆犹新,依然有割舍不断的情缘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9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