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生活乐园

桃李岁岁花开花落 博海泛舟梦梦成真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六尺巷的脚步  

2016-04-20 11:09:33|  分类: 山水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 □许志杰

  踩着并不规则的鹅卵石,我轻轻走过六尺巷。
  此时,天色已晚,过往行人的脚步有些急促,游人也已踏上返程路。热闹了一天的六尺巷,伴着慢慢爬上枝头的月亮,渐渐进入宁静的梦乡。
  在文都桐城,六尺巷委实不怎么显眼,驰骋中国文坛200多年的桐城派,名头实在太大,影响至深至远,可谓“一览众山小”。大名鼎鼎的方苞、姚鼐、刘大櫆、吴汝纶,这些桐城派的宗师人物,和他们的那些脍炙人口、读来如痴如醉的美文佳作,令人感叹:“天下文章,其出于桐城乎?”比如姚鼐的《登泰山记》,文辞简练,却达意无限:“山多石,少土。石苍黑色,多平方,少圆。少杂树,多松,生石罅,皆平顶”。无需多言,近在眼前的泰山不就是这个样子吗,姚鼐笔下空旷的想象意念,着实惊艳。所谓“有桐城家法,至此乃立,流风作韵,南极湘桂,北被燕赵”是也。
  然而,平实古朴的六尺巷却是桐城文化的浓缩菁华,如果把桐城派比作大海,那么,六尺巷就像矗立在大海里一块礁石上的灯塔。没有灯塔,大海就会变得漆黑一片,让乘风破浪艰难前行的航船失去方向。而没有大海呢,再明亮的灯塔也会失去存在价值,仅仅是一个供人欣赏的物件,缅怀历史的噱头。简言之,没有浓郁桐城文化的熏染,就不会出现张英、张廷玉父子这样虚怀若谷、坦荡为官、善待乡里的达官潮人。也不会产生被张英一纸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的家信所感动,同样让出三尺的邻居吴家。张英在前让三尺,吴家在后又让三尺,才有懿德流芳、万古不朽的六尺巷。德不孤必有邻,官在上,德优馨民,民在下,效尤清风。六尺巷不仅代表了文心一脉、文风昌盛的桐城文化,还是代有俊才、薪火相传的桐城派,从方兴到成长、壮大,甚或未艾的指路明灯。两者相向而行,齐头并进,书就一曲流传千古的邻里和睦、互尊互让的佳话。
  走过六尺巷,一种崇高油然而生。这条长不过百米,宽不足两米的巷子,容纳和承载的实在太多。
  桐城有“争一争行不通,让一让六尺巷”的说法,这句看似平淡,却深意似海的民间经典,折射六尺巷出现在桐城并非偶然。以今人之思维假想,张英官至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,是康熙大帝身边的重臣,权倾一时。他的权和势,根本不用多言,桐城当地的官员就会知道怎么处理。张英没有这样做,接到家信之后,修书一封递给家人:“一纸书来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,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”。张家人见信如见人,立马让出三尺给吴家。吴家虽然家势不如张家强大,但在当地也是富户,一开始敢与张家拉着架势争高低,足以证明其不凡的底气。当然,吴家不是那种胡搅蛮缠之人,见到张家高风亮节,迅疾做出也让三尺的决定。高官张英值得尊敬,作为平民百姓的吴家同样应该得到褒扬。以我之见,吴家的精神甚至高过张家,他们既有不畏权势的骨气,又有礼让旷达的内心世界,更应受到尊重。六尺巷是张、吴两家崇高精神世界的合体,张英和他的儿子张廷玉,晚年都是辞官告老还乡,死后葬在桐城的龙眠山,至今前来祭拜的桐城人络绎不绝。虽然,我们只知道张家的邻居是吴家,但是,有六尺巷在,就一定有我们对吴家的那份尊重、敬佩。为官当如张英大学士,平民吴家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。
  走过六尺巷,似乎听到桐城那些先贤哲人刚刚远去的脚步声。从方以智、钱澄之到桐城派各位宗师,再到左光斗、张英、张廷玉,以及吴汝纶、朱光潜、黄镇、章伯钧、严凤英。他们无不是从六尺巷走出,带着桐城文化基因的民族精英。
  其实,经历朝朝代代之更迭,张英和吴家礼让而成的六尺巷,并没有留给我们后人,包括两家的宅邸。现在看到的六尺巷,是当地政府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依旧制而重建。与那些大拆大建而成的景点相比,重出江湖的六尺巷其实相当简陋,普通青砖砌成的墙,被统一刷为浅灰色,白色帽顶加盖深灰筒瓦,简单得不能再简单。巷子两端各有一座汉白玉牌坊,分别书有“懿德流芳”和“礼让”,平实得不能再平实。一块用白色大理石做成的“六尺巷”标牌,由桐城市人民政府所立,为“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,质朴得不能再质朴。但是,这一切都不会使六尺巷失去应有的光彩。在桐城人的心中,六尺巷既是有形的,也是无形的,它的精髓早已沁入到桐城人的骨子。“家家桐城,人人方姚”,此乃文都时下之盛景。
  晚上在六尺巷不远的一家小馆用餐,看见厅堂挂了一幅对联便起身诵读:“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,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。”餐馆主人说,这是张英挂在自家草堂的自撰对联,他喜欢就写下来贴在这里。如果说张英的家信彰显官德清廉、礼让乡里的高尚情操,那么这幅对联则是张英内心世界的影壁:我在何方,六尺巷就在何方。
  我把这副对联工工整整地写在了日记本上,以此为座右铭,修体蓄情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1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