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大爷讲故事
2016-03-26 10:13:41| 分类:
文学天地*散文部
| 标签:
|举报
|字号大中小 订阅
□贾春国
四十多年前在我童年的时候,最爱听二大爷讲故事,听他讲故事是一种享受。
仲夏之夜,圆圆的月亮刚爬上树梢,二大爷便拿着蒲团来到沿街门口歪脖子老槐树下,蒲团往地下随手一放,各家门口乘凉的和捉迷藏的孩子们便都围拢过来,准备听二大爷讲故事。那时,村里还没有电灯,流风的村街上不像现在这么多车,是纳凉的好去处。加上月色很好,大家兴致特别高。于是,在孩子们的催促下,二大爷便坐在蒲团上,摇着蒲扇,神态岸然地开讲了。
这晚上二大爷讲的是《佟大人鬼断家私》,说的是古时候,有一位佟大人年老辞官回家,因难耐晚景凄凉,遂又续了一房姨太太,这位姨太太给他生育了一位小公子,之后不久佟大人就去世了。临终前,佟大人把最好的房子和田产都分给了前妻生的大儿子,只给了小儿子和他母亲一些破屋薄地,另外还给了他母子一幅画,嘱咐她娘俩一定藏好这幅画,等到县里来了清官大老爷就把画交上去,说完就咽了气。佟大人死后,母子俩相依为命,忍受着大儿子的白眼和虐待,过着贫寒凄苦的日子。终于有一天,听说来了一位清官大老爷,佟大人的姨太太忽然想起那幅画和佟大人的临终嘱咐,就带着儿子到了县衙,向知县老爷哭诉了家产分配不公和这些年来的遭遇,并把那幅画交给了县太爷。画上画的是一位老者一手怀抱婴儿,一手指着地下,知县经过冥思苦想,终于破解了画的秘密:原来佟大人临终留下的这幅画是一幅藏宝图,金银财宝就埋在母子二人居住的破屋的地下。从此娘俩过上了富足的生活。
二大爷讲得绘声绘色,大家听故事听得入了迷,不知不觉已是明月当空,竟都浑然不觉,直到爹娘出来呼唤孩子们回家睡觉,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。
二大爷小时候只念过几年私塾,文化程度不算高,却是他那一辈的读书人。二大爷喜欢读书,家里有好多发了黄的古书。我经常见到的是二大爷坐在一张小板凳上,手里撮着一本竖版繁体的《三国演义》,因不知看过多少遍了,泛黄的书页都卷了角儿,书脊都用线缝过多少遍了的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韦编三绝”的线装古书了。二大爷先天弱视,可能是舍不得花钱配镜子,就一直这么看书。因为远了看不清楚,二大爷看书时眼睛离书上的字很近很近,这时鼻子往往就碰到书上了。街坊邻居来串门碰巧遇见,就开玩笑说二大爷看书不用眼看,用鼻子闻闻就知道书上写的啥了。
其实二大爷经常讲的故事还是《三国演义》,每当开讲,感觉二大爷是当真实的历史给大家讲,非常投入,且很有些出神入化。我印象中他讲的最多的是赤壁之战里的精彩情节,为了让大家听得高兴,有时他也穿插一些自己虚构的细节。听故事的人里,如果有谁看过或听过《三国演义》,就说“二大爷你那里讲错了,书里不是这么写的”。二大爷就停止讲故事,一本正经地说:“演义是那么写的,可是《三国志》却不是那样的!你看过《三国志》吗?那里面记载的都是真实的!”对方便无语了。可是我一次也没见过二大爷看《三国志》,也没见他屋里有这本书,大概是二大爷急中生智搪塞那个挑错儿的人吧。
二大爷讲故事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,就是在坡里干活的时候,大人们累了在田间地头歇息,也都要求二大爷来一段,他虽然也累,但不想扫了大家的兴致,于是就拣那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讲,讲完大家哈哈一乐,顿时忘记疲劳,感觉轻松了不少。
如今,二大爷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,这些发生在儿时的事,对启发我的文学想象力是大有裨益的。在我没有看“三言二拍”和《三国演义》前,这于我都是很早也是极珍贵的启蒙,以至于后来我学习语文或给孩子们讲故事,都颇受二大爷的影响。
一提起我的童年,二大爷讲故事时的情景就会历历在目。
评论这张
转发至微博
转发至微博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