穷还游什么
2015-05-30 16:04:36| 分类:
文学天地*散文部
| 标签:
|举报
|字号大中小 订阅
□ 辛 然
快到暑期,越来越多的资深旅游达人对“穷游”提出反对意见。这事是从国外背包客开始的,收拾个包袱说走就走的年轻人在路上拦个车就到处玩,这种方式进了国门就被冠名为“穷”,可见意识上就早已有了差距。
因此,外国人不分白领富豪的背包旅行,在国内几经发展,妥妥成了学生专利。现实是,但凡有点钱的人,旅行起来还是要穷家富路的;喝了鸡汤迷糊了心,一腔热血除了时间啥都没有的年轻人,扛起了穷游的大旗。有时我打开一个穷游的帖子,看那些小年轻们像大妈那样一五一十给你算哪个环节可以省钱,走什么路线好搭车……这是流浪、晃膀子,不是旅游。有这份算计的脑筋,干吗不去赚多点钱让自己更自在。有人会说,我们要的是经历。是的,搭陌生人的车担惊受怕、被吓哭是一种经历,快捷安全到达目的地并把时间都花在景区也是经历。好的经历不选干吗选差的?把辛苦用在工作上,把享受用在旅游上;但有些人偏要在工作上磨洋工,然后穷游一场,是不是本末倒置。
穷游只带来一个少花钱的快感。这种快感跟“双十一”凌晨买打折产品一样,觉得自己是在赚钱,本质还是一分钱一分货的问题;你还没法算为了少花这一分钱,背后要准备多少代价:安全、健康,乃至有机会去看看而却被忽略的事物。穷游是一个人的生活工作经历到如今的年龄后作出的选择。选择都是果,用于探究因。穷游为什么走红,是因为大多数人是怕花钱的。
我上大学时,一度被“三千元游全国”这类书吸引了好一阵子。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,都要经历目光短浅、意识落后的阶段,这跟家庭培养出来的金钱观有关。小时候家长总说钱不好赚要省着花,于是“怕花钱”就成为生活基调。
听一位移民朋友讲,很多国内小孩出国后,心思很快被打工吸引走,摘草莓刷盘子,赚得付了学费还剩好多。小孩们觉得很自豪,在国外竟多么出息能干,然而另一面却是荒废学业,甚至无法毕业,就更别说找工作熬绿卡了。所以,学会怎么用钱比怎么赚钱更重要,且要先学会用钱。
即便不是穷游,很多人在旅游时也会十分算计。你可能觉得百年老饭店、付费景观都是骗人的,地摊、景区免费外围才是真实的。潜意识里,你认定旅游是个必然上当的事;你也知道,花大钱不受骗,而花小钱可能受骗。就好像小吃不好吃,扔了不可惜;大饭店万一不好吃,绝对令人恼火。所以,你就选择了一个能够承受的“骗局”。但旅游就是多花一分钱就多了解一分这个城市:在拥挤的地下室里住,和在俯瞰全城的五星级酒店里住,感悟肯定不同。我一直记得有次旅游吃当地老店名吃时,菜单价目表带给我的肝儿颤。事实上,我掏得起这个钱,事后也觉得很值,只是它与我之前的金钱观不符。
眼界有多大,就能看到多少。我赞同这个网上言论:大部分人的眼界是用钱砸出来的。因此,能砸多少才是你的本事。如果在旅游中,钱决定你应该去哪里、不去哪里,那在生活工作中,你就依旧是一个被钱支配的人。于是旅游就不能带给你什么,只不过是钱换了一个游戏场景继续支配你而已。
毛姆在《刀锋》中描写的主人公拉里应该就是穷游代表了。不过他不是为了旅游而旅游,其心灵解脱之路犹如走过刀锋,“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;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”。相信我们大多数人要去旅游,只不过要换个环境透透气。所以我们要跨过的“刀锋”,不过是内心惧怕的花钱,且意识不到自己可以赚钱,并从未被鼓励过“你是可以有钱的”,“你是有权享受真正的旅游”的。你值、你配、你可以,多少人是在迟来的一天自己冒出了这些念头,甚至有些人至今认定一些美好的享受注定与自己无缘。有多少父母会告诉孩子,钱总能赚来——年轻时候学会如何赚能够显示自己价值的钱,然后再学如何花钱增加自己的价值,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。
评论这张
转发至微博
转发至微博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