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生活乐园

桃李岁岁花开花落 博海泛舟梦梦成真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走进生活才有真的语文  

2015-01-28 16:34:23|  分类: 语文教学*论文部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
章中林
  近日,北京市教委印发了《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通知》。《通知》明确规定:语文学科将不低于10%的课时用于以语文应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,发展听、说、读、写能力。(据《新京报》11月14日报道)
  “生活处处皆语文,语文时时现生活。”自从陶行知提出生活化语文之后,叶圣陶、刘国正等人都主张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。在新课改的形势下,大语文观更是被高举起来。但是,在现实教学中,我们没有把生活引进语文。这次,北京市明确提出“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低于10%”,可以说是对这个观点的有力回应。
  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,特别是发展表达能力的基础。生活的来源可以在课堂里,但主要还是在课外。语文即心性,语文即思想,语文即生活,语文就是我们自己。古罗马哲学家朗加纳斯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。思想宏通的人,语言自然宏通;卓越的语言永远属于卓越的心灵。”语文离不开我们对生活的体悟、对生命的感知、对世界的思考。但是长期以来,语文被锁在教室里。学生除了从书本上学习语文之外,基本上没有其他途径。尽管他们也与社会接触,但是那种接触也是浮光掠影式的,并不能给他们留下具体的印象。更何况在“应试教育”的高压之下,他们也没有时间去观察、去体悟、去感知。可以说,以前的语文教育是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考试书”。在这种状况下,不但学生没有广阔的视野,没有心灵的滋养,没有精神的熏陶,就连老师也是井底之蛙。如此,我们怎能去引领学生呢?
  苏霍姆林斯基揭示了学习的本质。他说:“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,才是真正的教育。”而目前语文教育中的尴尬和危机却呈现在我们的面前。
  今天,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,就是给学生提供走进社会的机会,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,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,知识面变得更加广阔,实际运用能力也能得到提高。
  现在,北京用文件的形式确定了语文必须走进生活。这可以说是对语文走进生活发出的最强音。
  但愿北京市的改革能够落地生根,开花结果。

来源:《山东教育报》综合版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