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“理想课堂”的再认识
2015-02-06 15:58:41| 分类:
教育论坛
| 标签:
|举报
|字号大中小 订阅
莱芜市汶源学校 段均迎
金秋十月,学校组织了教师听评课活动。通过听课,我对心中的“理想课堂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,是不断总结、不断学习的过程。针对18位老师的课,我产生了很多感触。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、自我反思、不断完善的过程。下面,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。
“理想课堂”要求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。我认为,备课是教学最基本的环节,应该是占用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最多的环节。如果教师没有充分备课,就不能对知识有全面、深刻的理解,也不能把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。因此,教师要思考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,并且不断修改课件。例如:科学课看似简单,但涉及到中学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地理等学科的许多知识,要求教师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储备。可见,想教好课并且让学生学好,是不容易的一件事。
课堂上的学生管理至关重要。教师在一堂课上除了正常的教学,还必须管理学生,对整节课进行有效的调控。从上课开始到一堂课的结束,教师都要注意调节课堂气氛,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,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,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。
一节课应该分成几大部分,部分与部分之间必须有过渡和衔接之处。教师利用新授课开始前的复习环节,督促学生迅速回忆旧知识,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,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铺垫。所以,课前的复习最好与本节课知识有内在的联系。部分与部分之间要有适当的过渡。一方面,让学生稍微放松一下;另一方面,有利于下一个知识点的自然切入。过渡环节不一定非得占用太多时间,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需要合理安排时间。在这个环节,教师可以说一两句话,也可以出示几幅图片。每一部分最好有一个小结,全课完成后必须进行总结,对整节课的知识作一下梳理,从而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、难点。这些复习、过渡、总结等环节都要在课前的备课中充分准备好,以便在课堂上能够灵活应用。
要合理使用小组合作的方法。小组合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、合作意识,活跃课堂气氛,提高课堂效率,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。首先,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前,教师要告诉学生明确的适用于合作的内容。其次,课堂小组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,并确定中心发言人。倘若如此,每一位学生都能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。这样做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性,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。只有在合作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,并具备尊重、平等和合作等意识,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。再次,教师要对合作的结果进行必要的点评。在点评学生思考的角度、主要观点或发言中的闪光点时,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、整理,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,由个别现象上升为普遍规律。最后,再进行总结,使小组讨论得到升华,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堂课的重点、难点。
我深深体会到了听课带来的好处。在听课的过程中,我不仅看到了别人的闪光点,而且通过交流信息、知识、经验、思想和情感,了解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得与失,从而改变教学模式。
评论这张
转发至微博
转发至微博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