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生活乐园

桃李岁岁花开花落 博海泛舟梦梦成真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想念你的味道  

2017-05-27 16:52:34|  分类: 文学天地*散文部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微语绸缪
 □ 白瑞雪
  想念你的笑,想念你的外套,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。
  没在KTV撕心裂肺唱过这歌的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也当过文艺女青年。这个以过度抒情、数学极差、不懂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群体,偶尔还真能创造出那么几句符合科学原理的修辞,比如“想念你的味道”——因为味道确实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拿来想念的。
  前些日子新浪微博疯转一则新闻:“33岁男子胡奎全家饮食一直很清淡,吃过一次麻辣烤鱼后,味觉被唤醒,被麻辣征服!于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从四川拐卖到福建的?之后胡奎走上了寻亲之路。通过DNA匹配,最后在重庆找到亲生父母,原名叫富贵。”
  你看,同样是“记忆里的味道”,我们最多写文章赚个稿费,人家那位烤鱼寻亲的胡奎却一举解决了“我是谁、我从哪里来、我要到哪里去”三大终极之问中的两项难题!科学吃喝,诚不我欺。
  味道真的有记忆?在两个独立的大脑区域——储存味觉记忆的味觉皮质与储存时间地点记忆的海马体之间,一盘麻辣烤鱼就能操纵二者严丝合缝地调用记忆、同步信息?
 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罗永章确认了我的问题:“味觉、嗅觉、听觉都有记忆,比如你很容易记住最亲近的人的体味和走路的声音,在TA走近之前就能知其存在,因为这些感觉都储存在大脑里了。”
  我的发小、神经生物学研究者Sherry进一步科普说,所有感觉记忆中,气味感觉最不容易忘记,但气味记忆与感情关系更大,因此不如视觉记忆准确,所以我们常常会有“说不出的味道”。
  人体机理是复杂的,科学研究是无尽的,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:这一生走过许多路,经过许多桥,看过许多云,多少“说不出的味道”,都是它们留下的隐约线索,即便封存经年,一旦激活,澎湃如昨。
  对此,长期占据“实在读不下去的书”榜单前三强的普鲁斯特《追忆逝水年华》早已进行了文学化的总结:“即使物毁人亡,即使往日岁月了无痕迹,气息和味道却在,它们更柔弱,却更有生气,更形而上,更恒久,更忠诚,它们就像那些灵魂,有待我们在残存的废墟上去想念、去等候、去盼望,以它们那不可触之的氤氲,不折不挠支撑起记忆的巨厦。”
  电影里的史法兰中校闻香识女人,现实中的品酒师、厨师辨味为当家本领,我身边也有以探寻真理的精神对待味道的,比如前同事徐大壮。进我们办公室,则用其因数十年鼻炎困扰而不太好使的鼻子逡巡一阵,幽幽问道:“你们洒的香水,属于浓香型还是酱香型?”——我只记得,在拉萨把酒共舞锅庄的那一回,喝的是酱香型。
  无处不在的味道,无处不在的记忆。我们身处的世界——可视的物理存在与更多不可视的多形态存在之中,藏了与味道有关无数秘密。欢欣,窃喜,挣扎,依赖,悲伤,恐惧,味蕾阵地上每一次提刀相见都分外眼红:原来你曾经是那样的自己。
  久居京城,四川老家人以为我吃成了北方胃,其实仍是一顿也离不得麻辣。味道与记忆相互固化而形成的惯性,甚至严重影响了我的世界观。比如上个月去鲁西南出差,在连着吃了两天大饼卷葱之后,我心中油然而生一个严肃的问题:山东人民究竟是怎么活下来的?
  从故乡到栖息地,铭记与遗忘相爱相杀,记忆里的味道与味道中的记忆交织缠绵,不断迁徙的我们有时寻味解馋,有时靠回忆润心。
  也有碰不得的。
  读研期间的班长来自新疆。胰腺癌晚期,眼看着从一个一米八几的大汉蜷成了病床上瘦瘦小小的一隅。最后一面,约定出院即一起去新疆馆子。
  一晃十多年了,今天的我还是不想吃大盘鸡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94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