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生活乐园

桃李岁岁花开花落 博海泛舟梦梦成真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菊花误  

2015-09-19 18:27:00|  分类: 文学天地*散文部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□ 董改正
  菊花有君子之誉,因其“物性从来各一家”,傲霜斗雪,不合流俗,故赋之以凛凛人格。菊以屈原、陶渊明为友,自此,文人诗赋题咏,画家泼墨挥毫,都要表现菊的孤高标举。历代文学大家,没有咏过菊的几乎没有。菊有共性,亦有个性,在品格的范畴里,每人心里的菊是不同的,于是就有了菊官司,姑且称之“菊花误”。
  《西清诗话》载,王安石写了一首《残菊》诗:“黄昏风雨瞑园林,残菊飘零满地金。”欧阳修读了之后,笑道:“菊花是不落的。”戏续道:“秋英不比春花落,为报诗人仔细看。”王安石回说:“你难道没听说过《楚辞》‘餐秋菊之落英’吗?”他们争论的是菊花落与不落。菊花落的有,不多。但欧阳修王荆公会为这件事争执吗?我看是文人臆造而已。
  这还没完,到冯梦龙手里,欧阳修换成了苏东坡,前面过程一样,后面是王安石很生气,借故把苏东坡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,恰逢重阳节,黄州菊花开,一夜风过,菊花满地,东坡傻了,原来贬官至此,就是为了让他看一下凋落的菊花。
  民间关于东坡的传说太多,也不在乎多一个。但冯梦龙境界显然无法比拟苏王,这又是一个菊花误。且不说苏轼被贬黄州时,王安石已辞官归田,便是时间吻合,大政治家王安石又岂会为一首菊花诗而计较?王改革动摇了很多既得利益者,传说中的“波是水之皮”,显然也是不满王安石的文人杜撰。东坡一直比王荆公人缘好。
  王安石虽然与苏轼政见上相左,却是襟怀坦荡之人。在得知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入狱后,王安石上书神宗,解救东坡。苏轼被贬黄州,既与黄州菊花无干,也与王安石无干。朝云说“先生一肚子不合时宜”,王安石人称“拗相公”,东坡豁达,荆公果决,即使表面入世,心里却是落落寡欢,冷眼看世,都是菊性格。他们相左,却不会上演菊花误。
  菊花枯而不落,诗句中有名的有三句,一是东坡的“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”,众所周知不必赘言。另两句非常相似,一句作者是南宋高宗、孝宗期间的女词人朱淑真,“宁可抱香枝上老,不随黄叶舞秋风。”是一种“不合作”的冷淡,无奈但坚决;另一句作者是宋元之交的理宗朝诗人、画家郑思肖:“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”,宁可玉碎不叫瓦全的坚决。
  朱淑真才华横绝一时,可惜所嫁非人,一辈子郁郁寡欢,终于自尽。她想追求热,却一直在寒冷中,终于成了东篱菊:但纵使在枝上老到不堪,也绝不苟合于俗世。而后世毁之以“不贞”,岂非又是一场菊花误?
  菊花误多,因为我们惯看春花。今日世人不解菊花,用它布置会场,岂不知若是菊花愿意出镜,选择春天岂不是好?我们误会菊花越来越深,他们渐渐退出今日的精神和语境,在枝头老去,绝不落下随了北风。


 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0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